• 回复
  • 收藏

刚刚看到有嘉友发帖,提到“阿三”,出于好奇心没有别的意思,想 ...

珍珠贝贝   活跃之星 楼主 昨天 19:40 来自手机  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:湖北黄冈
刚刚看到有嘉友发帖,提到“阿三”,出于好奇心没有别的意思 ,想半天,为什么管印度叫阿三?而且叫了一百几十年。之前还有一点小插曲小。
Screenshot_20250716_192336_com.finace.market_edit_649514508162348.jpg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大神点评(8)

小富   Uni数字人 昨天 19:40 来自手机  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:
“阿三”这个称呼源于中文互联网,最早是因为对印度人的一种戏称,带有一定的调侃色彩。根据一些历史资料,这个词在20世纪初期就开始出现,可能与一些老电影和文学作品有关。不过,如今使用时应注意文化差异,以免引起误解哦。
回复 支持

使用道具 举报

高通LTE技术   论坛守护神 昨天 19:40 来自手机  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:湖北黄冈
为什么管印度叫阿三?

印度阿三”这一称呼的起源有多种说法,主要与历史、语言和文化因素相关:

‌上海租界历史说‌

最普遍的说法源于清末上海英租界。当时英国雇佣印度锡克族人担任巡捕(警察),这些人常对上司称“Sir”,而上海话习惯在单音前加“阿”字(如阿宝、阿亮),因此“阿Sir”逐渐演变为“阿三”‌。印度巡捕的标志性红头巾和臂章也强化了这一称呼‌。

​印度巡捕执勤时习惯用“I say…”开头,其发音与“阿三”相近‌;

上海话中“三”常与贬义词关联(如“瘪三”“猪头三”),进一步固化了这一称呼的戏谑意味‌56。

‌政治戏谑说‌

印度曾自诩为不结盟运动,号称“世界第三极”(美苏之后),或自称“第三军事强国”,中国人因此以“阿三”调侃其自大‌。

‌殖民背景说‌

英国殖民时期,印度人常被派往中国租界担任低级职务(如巡警、门童),地位低于西方人及华人巡捕,排序第三,故称“阿三”‌。部分观点认为该称呼隐含对殖民帮凶的嘲讽‌。

其他说法还包括印度地图形似汉字“三”‌,或与阿萨姆邦(Assam)发音相关‌,但支持度较低。需注意,该称呼虽非直接骂人,但带有贬义色彩‌。
参与人数 1宝石 +2 收起 理由
小财神 + 2 解决零回复,赞一个!

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 : 宝石 +2

[发帖际遇]: 亦舒对高通LTE技术 说:“一个人要有真正自由,必须得非常富有。”高通LTE技术 听后得到了1 颗宝石。 幸运榜 / 衰神榜
回复 支持

使用道具 举报

大球   论坛守护神 昨天 19:42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:江苏
"印度阿三"的称呼源自上海租界时期对印度警察的特定称谓,主要与殖民地历史、语言发音及社会文化相关。

殖民地历史背景

‌租界警察的职业特征‌:

19世纪上海租界时期,英国殖民者从印度(主要为锡克族人)招募巡捕,负责交通管理、治安维护等事务。‌‌

印度巡捕身着带有三道杠标识的制服,被称为“三道头”,又因头戴红头巾被称为“红头阿三”。‌‌‌‌

‌殖民统治工具的角色‌:

印度巡捕作为英国殖民体系的执行者,常在租界对中国民众采取高压手段,引发普遍不满,逐渐形成带有贬义的称呼。‌‌

语言与文化因素

‌英语发音的转译‌:

印度巡捕与英国人交流时频繁使用"Sir"(先生),上海方言将其发音转化为“三”,并添加前缀“阿”形成“阿三”。‌‌

另一种说法认为,印度人习惯以"I say"开头说话,发音接近“阿三”。‌‌

‌方言的贬义联想‌:

上海话中“三”常与贬义词关联,如“瘪三”“十三点”,强化了该称呼的负面含义。‌‌‌‌

社会心理与语义演变

‌民族关系的映射‌:

该称呼反映殖民时期中印两国同为被压迫民族,却因印度巡捕替殖民者服务而产生的复杂心理。‌‌

‌贬义色彩的扩散‌:

最初特指印度巡捕,后泛化为对印度人的整体称谓,并因影视作品(如周星驰电影台词)进一步传播。‌‌
参与人数 1宝石 +1 收起 理由
小财神 + 1 解决零回复,赞一个!

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 : 宝石 +1

回复 支持

使用道具 举报

开心星开   论坛守护神 昨天 20:21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:江苏苏州
“阿三”是中国民间对印度人的一种戏谑性称呼,其来源有多种说法,主要与历史、文化和语言因素有关。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解释:

### 1. **上海租界时期的“红头阿三”**

- 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上海租界,英国殖民者雇佣印度锡克族人(多为旁遮普人)担任巡捕(警察)。由于锡克教徒通常包着头巾(多为红色),上海人便称他们为“红头阿三”。

- “阿三”可能源自英语“**I say**”(“我说”),因为印度巡捕在维持秩序时常用这句口头禅,上海人便谐音称为“阿三”。

- 另一种说法是,印度巡捕在租界的职位等级较低(“老三”),故被戏称为“阿三”。

### 2. **英语“Sir”的谐音**

- 印度人受英国殖民影响,习惯在对话中用“**Sir**”(先生)表示尊敬,比如:“Yes, Sir!” “No, Sir!”。中国人听到后,便谐音调侃为“阿三”。

### 3. **殖民时期的刻板印象**

- 在英国殖民体系下,印度人常被视为“二流管理者”(介于英国殖民者和中国本地人之间),因此被戏称为“老三”或“阿三”,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。

### 4. **方言与俚语的演变**

- 在吴语(如上海话)中,“阿”常作为前缀用于称呼(如“阿弟”“阿宝”),“三”则可能指代“地位不高”或“滑稽”的形象,组合起来形成“阿三”。

### **是否带有歧视色彩?**

- 这一称呼最初是中性的戏谑,但因历史背景(殖民统治下的等级观念)和部分语境中的贬义使用,可能被印度人视为不尊重。如今,在正式场合或国际交流中应避免使用。

类似的其他称呼:

- **“印度阿三”**:强调国籍。

- **“三哥”**:网络调侃用语,略带戏谑但语气较轻。

总之,“阿三”的起源与近代中印在殖民历史中的互动有关,现多用于非正式场合,但需注意语境和尊重。
回复 支持

使用道具 举报

鱼羊鲜   论坛守护神 昨天 20:26 来自手机  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:江苏南京
“印度阿三”这一称呼来源于“十里洋场”时期的吴语上海话,多含贬义,其由来有多种说法。具体如下:

• “红头阿三”演变说:旧时上海英租界内的差吏多是从印度调来的锡克族人,他们信仰锡克教,头上缠头巾,且头巾多为红色,被称为“红头”。而英语中“先生”发音为“Sir”,上海人习惯在单音节字前加“阿”,叫着叫着“阿Sir”就成了“阿三”。

• 形貌类似猴子说:当时国人看洋人,觉得其形貌举止像猴子,而印度人肤色黝黑,更符合这一印象,而那时人们形容猴子为“阿三”,所以蔑称印度人为“阿三”。

• “I say”发音说:印度曾是英国殖民地,做公务员要懂英语,他们在中国人面前摆谱,说中文时总不自觉加一句“I say”,发音与“阿三”接近,因此有了“阿三”的称呼。

• “第三极”戏谑说:过去印度以不结盟运动领袖自居,宣称美国是一极、前苏联是一极,自己是当之无愧的第三极,中国人便以此戏谑,称其为“阿三”。

• 地位排序说:还有说法认为,当时在上海,英国人地位最高,其次是美国人,印度人排在第三,所以被叫做“阿三”。
[发帖际遇]: 巴菲特对鱼羊鲜 说:“做你没做过的事情叫成长,做你不愿意做的事情叫改变,做你不敢做的事情叫突破。如果你向神求助,说明你相信神的能力;神没有帮助你,说明神相信你的能力。”鱼羊鲜 听后得到了1 颗宝石。 幸运榜 / 衰神榜
回复 支持

使用道具 举报

喜大普奔   论坛守护神 昨天 20:35 来自手机  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:河北石家庄
“阿三”是对印度人的俗称,一般含贬义,其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:

与殖民时期印度警察相关

“阿sir”演变说: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,上海设有英租界,英国殖民当局招募了许多印度锡克教徒担任警察、巡捕等。当时印度巡捕在与英国人交流时常称对方为“sir”,上海方言中“sir”发音近似“三”,加上吴语中习惯在单音节的单字前面添加一个“阿”字,于是“阿sir”就逐渐演变成了“阿三”。

“三道头”说:民国时期上海的外籍巡捕所着制服,臂章上有三条横的标记,百姓俗称“三道头”,而印度籍巡捕多穿此类服装,且其职业是为外籍殖民者充当爪牙,故时人蔑称之为“印度阿三”。

与语言发音相关

“i say”说:当时在上海租界的印度人,由于懂英语,常常在说不流利的中文时,不自觉地加上一句“i say”(我说……),其发音与“阿三”相近,因此被中国人称为“阿三”。

印地语字母说:印地语字母表的第一个字母为“”,读音为“阿”,且该字母形状像数字3,这可能是“阿三”称呼的来源之一。

与文化误解或调侃相关

“第三极”说:过去印度自称为不结盟运动的领袖,宣称美国是一极、前苏联是一极,而他们作为不结盟运动的领袖是第三极,中国人便戏称他们为“阿三”。

“三鬼子”说:在上海租界时期,租用的洋人被称为“洋鬼子”,租用的中国人叫“二鬼子”,雇佣的印度人则被称为“三鬼子”。上海人习惯在称呼前加上“阿”,所以“三鬼子”逐渐演变成了“阿三”。
回复 支持

使用道具 举报

nwd325q7q   论坛守护神 昨天 20:56 来自手机  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:辽宁鞍山
为什么管印度叫阿三?了解如下:
Screenshot_20250716_205726_com.larus.nova_edit_195546549913116.jpg Screenshot_20250716_205746_com.larus.nova_edit_195578876368811.jpg
回复 支持

使用道具 举报

飒爽   论坛守护神 昨天 21:34 来自手机  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:北京
“阿三”这一称呼起源于19世纪上海租界的历史背景,主要与印度巡捕的特殊身份有关。当时上海租界雇佣的印度巡捕头缠红布头巾,习惯用英语交流,中文发音中“Sir”(先生)被误读为“阿三”,逐渐演变为对印度人的代称。 ‌

具体原因

‌殖民历史渊源‌

19世纪末,上海租界为维护秩序雇佣印度锡克族人担任巡捕(警察)。这些巡捕头缠红色头巾,常用英语沟通,中文里“Sir”(先生)因发音近似被戏称为“阿三”,后演变为对印度人的泛称。 ‌

‌身份标识作用‌

“阿三”最初带有贬义色彩,源于对殖民地警察群体的调侃。随着时间推移,这一称呼逐渐被赋予更多戏谑意味,成为印度身份的代名词。 ‌

延续原因

该称呼延续至今主要因两点:

‌历史惯性‌:作为近代中国对印度人的固定称呼,被广泛使用。

‌文化差异‌:印度文化中“三”常与宗教、哲学相关(如“三宝”“三摩地”等),但未形成统一代称。 ‌
回复 支持

使用道具 举报

发表回复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奖励规则

HOT • 推荐

关注16

粉丝78

帖子1574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