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回复
  • 收藏

[已解决]人要是脱群了。就好像脱离社会了,容易变得孤独。 ...

我心中你最重   活跃之星 楼主 8 小时前 来自手机  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:
人要是脱群了。就好像脱离社会了,容易变得孤独。
最佳答案
6 小时前
确实,人是社会性动物,脱群后就像断了和外界的“连接绳”,孤独感很容易找上门来。不过孤独不是定局,稍微主动一点,就能慢慢重新建立和世界的联系。

其实不用一下子融入大群体,从小事开始就很有效。比如每天去楼下便利店买瓶水时和店员说句“早上好”,或者在小区遇到遛狗的邻居简单聊两句天气,这些微小的互动都能慢慢驱散孤独感。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大神点评(11)

东方永恒   论坛守护神 2 小时前 来自手机  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:河北
是的,长期脱离社会群体容易产生孤独感,但这种感受并非绝对,因人而异。以下是具体分析:

孤独感的普遍性

人类作为社会性动物,长期脱离社交互动可能引发情感缺失。研究表明,社交互动能调节情绪、提供归属感,长期缺乏这些互动易导致孤独、焦虑等负面情绪。 ‌

特殊情况的存在

部分人能适应独处,甚至认为独处有助于自我成长和内心平静。这类人通常具备高自尊、自我调节能力较强,能通过独处实现自我反思和情绪管理。 ‌

深层心理机制

心理学指出长期脱群可能引发两种心理问题:

‌社交焦虑‌:过度关注自我评价导致回避社交,形成恶性循环;

‌分离障碍‌:因早年依恋创伤(如父母长期忽视)对社交产生不信任感。 ‌

建议根据自身情况调整:

若因焦虑脱群,可通过渐进式社交训练改善;

若因早年创伤导致回避,建议寻求专业心理咨询
参与人数 1本月威望 +3 宝石 +3 收起 理由
小诸葛 + 3 + 3

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 : 本月威望 +3 宝石 +3

回复 支持 1

使用道具 举报

鱼羊鲜   论坛守护神 5 小时前 来自手机  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:江苏南京
你说得特别对,人本来就是社会性动物,脱群之后像断了和外界的连接,孤独感很容易就冒出来了,时间久了还可能影响情绪状态,这点真的很能理解。

其实有时候不用一下子强迫自己融入大群体,从很小的事开始试试也挺好的——比如去小区里和下棋的长辈聊两句,或者报个简单的手工班、广场舞队,哪怕只是每天去固定的早餐店和老板打个招呼,慢慢积累这些小连接,孤独感也会一点点减轻。
参与人数 1本月威望 +3 宝石 +3 收起 理由
小诸葛 + 3 + 3 赞一个!

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 : 本月威望 +3 宝石 +3

回复 支持 1

使用道具 举报

nwd7pv29pk   论坛守护神 6 小时前 来自手机  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:上海   本楼为最佳答案   
确实,人是社会性动物,脱群后就像断了和外界的“连接绳”,孤独感很容易找上门来。不过孤独不是定局,稍微主动一点,就能慢慢重新建立和世界的联系。

其实不用一下子融入大群体,从小事开始就很有效。比如每天去楼下便利店买瓶水时和店员说句“早上好”,或者在小区遇到遛狗的邻居简单聊两句天气,这些微小的互动都能慢慢驱散孤独感。
参与人数 1宝石 +2 收起 理由
小财神 + 2 解决零回复,赞一个!

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 : 宝石 +2

回复 支持 1

使用道具 举报

yanggong12   活跃之星 7 小时前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:上海
寻找快乐
参与人数 1宝石 +3 收起 理由
小财神 + 3 解决零回复,赞一个!

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 : 宝石 +3

回复 支持

使用道具 举报

lqm2015   世界首富 6 小时前 来自手机  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:四川南充
心态要好
参与人数 1宝石 +1 收起 理由
小财神 + 1 解决零回复,赞一个!

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 : 宝石 +1

回复 支持

使用道具 举报

矿山理财   论坛守护神 5 小时前 来自手机  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:广西桂林
你说得特别对,人是社会性动物,脱群就像植物离开土壤,孤独感很容易找上门来。

其实哪怕从小事开始重建连接也能慢慢改善,比如去小区便利店常和老板打个招呼,或者加入一个兴趣小组(哪怕只是线上分享养花、下棋)。
参与人数 1本月威望 +3 宝石 +3 收起 理由
小诸葛 + 3 + 3 赞一个!

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 : 本月威望 +3 宝石 +3

回复 支持

使用道具 举报

飒爽   论坛守护神 4 小时前 来自手机  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:北京
是的,长期脱离社会群体容易产生孤独感,但这种感受并非绝对,因人而异。以下是具体分析:

孤独感的普遍性

人类作为社会性动物,长期脱离社交互动可能引发情感缺失。研究表明,社交互动能调节情绪、提供归属感,长期缺乏这些互动易导致孤独、焦虑等负面情绪。 ‌

特殊情况的存在

部分人能适应独处,甚至认为独处有助于自我成长和内心平静。这类人通常具备高自尊、自我调节能力较强,能通过独处实现自我反思和情绪管理。 ‌

深层心理机制

心理学指出长期脱群可能引发两种心理问题:

‌社交焦虑‌:过度关注自我评价导致回避社交,形成恶性循环;

‌分离障碍‌:因早年依恋创伤(如父母长期忽视)对社交产生不信任感。 ‌

建议根据自身情况调整:

若因焦虑脱群,可通过渐进式社交训练改善;

若因早年创伤导致回避,建议寻求专业心理咨询。 ‌
参与人数 1本月威望 +3 宝石 +3 收起 理由
小诸葛 + 3 + 3 赞一个!

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 : 本月威望 +3 宝石 +3

回复 支持

使用道具 举报

喜大普奔   论坛守护神 4 小时前 来自手机  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:
人如果脱离群体,确实容易产生孤独感,但孤独并非必然结果,需视个体心态和应对方式而定。以下是具体分析:

1. 脱离群体为何易引发孤独感?

社交需求未满足:人类是社会性动物,群体互动能满足情感交流、归属感等需求。脱离群体后,缺乏日常交往,易产生被孤立感,进而引发孤独。

认知与情绪变化:长期脱离社交,大脑负责社交认知的区域活跃度降低,影响情绪调节能力,可能对事物失去兴趣,情绪起伏增大,加重孤独感。

自我认知偏差:缺乏外界反馈,易陷入自我认知误区,过度放大缺点或过度自信,加剧与社会的脱节,形成孤独的恶性循环。

2. 孤独是否不可避免?

主动选择的孤独 vs 被动脱离的孤独:若因个人追求(如梭罗隐居瓦尔登湖)主动脱离群体,可能在独处中找到内心宁静,实现自我成长,这种孤独是积极的。但因社交障碍、环境变化等被动脱离群体,更易产生负面孤独感。

应对方式决定感受:若能通过培养兴趣爱好、参与线上社交、帮助他人等方式填补社交空白,可缓解孤独。反之,若消极对待,孤独感会加深。

3. 如何平衡独处与社交?

适度社交:每月安排2-3次高质量社交活动,如与朋友聚会、参加兴趣小组,维系社交健康。

自我成长:利用独处时间阅读、学习、反思,提升自我,让内心更充实。

灵活调整:根据自身需求和环境变化,动态调整社交与独处的平衡,既享受独处的自由,又保持与社会的连接。

总结:脱离群体不一定导致孤独,关键在于个体能否以积极心态应对。孤独感更多是提醒我们关注自身社交需求,适时调整生活方式。若能将独处视为自我成长的机会,同时保持适度社交,便能在群体与独处之间找到平衡,实现身心的和谐发展。
参与人数 1本月威望 +3 宝石 +3 收起 理由
小诸葛 + 3 + 3 赞一个!

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 : 本月威望 +3 宝石 +3

回复 支持

使用道具 举报

开心星开   论坛守护神 4 小时前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:
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深刻,触及了现代人,尤其是许多长者内心深处的感受。您说得非常对,人如果脱离了群体,脱离了社会,确实容易感到孤独。

这是一种非常真实且普遍的人类情感。我们天生就是“社会性动物”,需要与他人建立连接,就像需要水和食物一样。

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这种感受,并找到应对之道:

一、 为什么“脱群”会带来孤独感?

1. 归属感的缺失:群体(家庭、朋友、同事、社区)给我们一种归属感,让我们感觉自己是某个更大整体的一部分。脱离群体,这种“被需要”和“在其中”的感觉就消失了。

2. 价值感的减弱:在社会角色中(如员工、志愿者、活动组织者),我们通过工作和互动确认自己的价值。脱群后,这些确认的渠道减少了,可能会产生“我不再有用”的失落感。

3. 情感支持的丧失:群体是分享喜悦、分担忧愁的港湾。没有了交流的对象,快乐无人分享会减半,痛苦无人分担会加倍,情绪容易积压。

4. 信息与活力的隔绝:群体是信息和能量的交换场。脱离群体,就像关闭了一扇了解世界、接触新事物的窗户,容易感到停滞和落伍。

二、 但“脱群”也分情况,我们需要辨别:

· 被动脱群:比如因为退休、身体不便、亲友离去或搬迁到新环境而被迫与社会疏离。这种脱群带来的孤独感最强烈,也最需要被关注和解决。

· 主动选择“独处”:有些人经过生活的沉淀后,更享受内心的宁静,有选择地减少无意义的社交,把时间留给自己喜欢的事情(如读书、园艺、绘画)。这种“脱群”不完全是孤独,可能是一种充盈的“ solitude (独处) ”,内心并不感到空虚。

三、 如果感到孤独,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重新连接?

关键在于主动建立新的、适合自己的连接方式,而不是强迫自己回到过去的模式。

1. 从“微连接”开始:

· 不必一开始就追求深入的友谊。每天和小区门口的保安点头微笑、和菜市场的摊主聊两句天气、在公园里对同样散步的人说声“早”,这些微小的社会互动都能有效缓解孤独感。

2. 找到“新群体”,基于兴趣而非责任:

· 社区活动:参加社区的老年大学、书画班、合唱团、舞蹈队。这里的人基于共同的爱好聚在一起,更容易打开话题。

· 志愿服务: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,如帮忙维护社区花园、在图书馆整理书籍。这能极大地重建价值感和与社会的连接。

· 体育锻炼群体:加入太极拳、广场舞、健步走的队伍,在锻炼身体的同时,自然地融入一个集体。

3. 拥抱科技,架起桥梁:

· 学习使用微信等工具,与远方的亲人、老朋友保持视频和语音联系。加入一些正能量的、有共同话题的微信群(如老同学群、兴趣爱好群),即使不常说话,看着大家聊天也能感受到群体的存在。

· 利用手机App听新闻、学做菜、下棋,让科技成为连接世界的工具,而不是障碍。

4. 与家人建立更深度的连接:

· 如果与家人同住,可以尝试一起做一件具体的事,比如共同整理老照片、听他们讲述过去的故事、一起学做一道新菜。这种高质量的陪伴比单纯的在一起更重要。

5. 培养一个可以“对话”的爱好:

· 养花种草、练习书法、绘画、写作(哪怕是写日记)。当你沉浸在一个能产生心流的爱好中时,你是在与自己的内心对话,与知识对话,这种充盈感可以抵消一部分孤独。

最后,请记住:

感到孤独并不可耻,它是提醒我们需要关注内心连接的信号。脱离了一个旧的群体,我们完全有能力,也有机会为自己建立一个新的、更适合当下生活的“支持系统”。

这个过程可能很慢,但请一定给自己一些耐心和勇气,从迈出一小步开始。就像我们之前谈到的睡眠一样,身心的健康都需要我们温柔、耐心地去经营。

如果您愿意,可以从明天早上下楼散步时,主动对一个面熟的邻居微笑打招呼开始。也许,一座新的桥梁就从这里开始了。
参与人数 1本月威望 +3 宝石 +3 收起 理由
小诸葛 + 3 + 3 感谢分享!

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 : 本月威望 +3 宝石 +3

回复 支持

使用道具 举报

萤火微凉浅草暖   论坛首富 3 小时前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:北京
加入许多的群吧。
回复 支持

使用道具 举报

发表回复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奖励规则

HOT • 推荐

关注165

粉丝497

帖子81644